也不吸食毒品。
坤沙军队实行供给制,每个士兵每月还发给津贴。
中队长以上官员按职务大小在海洛因提炼厂占有股份,按股分红,经济十分宽裕,因而大多死心塌地为坤沙卖命。
坤沙能在“金三角”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巧妙地利用了“金三角”长期存在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
在坤沙1969年被缅甸政府诱捕后,他的得力助手张苏泉立即在政治上来了个180度的转弯,把其贩毒武装更名为“掸邦革命军”并宣称:要为掸族同胞的“自由独立”斗争到底,他们制造和贩运毒品是为掸邦的独立“革命运动”筹措必要的“经费”这样,坤沙转眼之间就由“鸦片大王”变成了“民族英雄”把一场从事毒品活动的肮脏勾当,化为“神圣”的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
因此,坤沙虽然遭受到缅甸政府军的围剿,但却博得掸邦反政府人士的拥戴和赞誉。
尽管有人嘲笑说:“坤沙如果是革命军,那世界上所有的毒贩都是革命家了。
”但是,人们都不否认坤沙的投机行为是一次颇为高明的成功的政治突破。
他的政治投机,竟然赢得国外某些人的钦佩和承认。
据说,美国在卡特执政时期,根据保护“人权”的原则,曾派遣一个非正式代表团去“金三角”调查坤沙的“民族独立运动”和贩毒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代表团的考察报告中,充满了对坤沙同情的询句。
为了取得美国的支持,坤沙提出,只要美国拿出35000万美元,他可以负责把“金三角”的鸦片全部收购,不再使毒品非法流入国际市场。
1977年,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在纽约州前议员沃尔夫的率领下,曾访问缅甸,并对坤沙表示会考虑他的建议。
后来,美国卡特政府以“不能和叛军进行后门交易而干涉缅甸的内政”为理由,拒绝了坤沙的建议。
坤沙进入泰国北部以后,“金三角
-->>(第5/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