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不可能维持100年以上的霸权地位。
即使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人,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满打满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也是99年,况且在19世纪末他就已经衰落了。
这就出现一个霸权国都有一个国力上升、胜利、成熟、衰落的过程,这一个近似於宿命论的怪圈。
华夏国要上升,就要与美国避免过早地发生冲突,避免中美矛盾成为美国的主要矛盾。
从世界历史上讲,谁对霸权国直接进行挑战,谁就肯定衰落。
英国曾经是世界的霸权国,而挑战英国的对手德国也要跟着遭殃,绝对成不了新的世界霸主。
基於这种观点,华夏国在凡有美国参与的国际事务中的不“亮剑”、不“作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华夏国近来的对外软弱来源於两个部分,一个是策略问题,另一个是自身的问题。
有人说:“如果毛主席还活着,就不会是这样的”,这话没错!当年同样也是北朝鲜闯了祸,和美国打起来。
毛泽东就亮了剑:朝鲜是我的地盘,谁敢那麽没礼貌竟然不打声招呼就闯进来?!相对於毛泽东时代,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差距看看那些中美军事交流中美国那些枯瘦如柴的军官和华夏国那些肥头大耳的将军的对照中,也反映在中美两国的尖端技术中。
以华夏国引以为自豪的航天来说,毛泽东时代中美差距只有8年,而现在已有达50年的差距。
1970年代当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华夏国实际上和美国是基本同步的,後来由於这些项目和“运十飞机”的命运一样下马,这样我们国家在今天的关键技术领域,就被西方国家远远甩在後面。
清华大学在1970年代中期就拉出了单晶硅,现在反而不会了。
前几年华夏国某研究单位以单晶硅立项,结果得到数千万的研究经费,最後是在美国去拉出单晶硅来结项
-->>(第5/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